山东交通学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 培育卓越交通人才
山东交通学院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立足交通办学特色,积极对接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构建融合型教育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卓越交通应用型人才。
一、理念为先,聚焦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关键举措。一是更新双创教育理念。确立“创新引领、产业协同、特色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从“知识学习为中心”转向“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卓越交通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成“低碳智能车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学院10个,加强企业资源引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55个专业开设289门双创理论与实践必修课和选修课,全面深化课程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改革。与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将产业前沿需求和实践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和实践环节。三是打通融合发展路径。作为全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本科高校,学校厚植“交通报国”育人底色,创新开设“大国交通史话”课程,遴选6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掘75个优秀案例,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思创融合”。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行业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思维,实现“专创融合”。将学校的科研优势、平台资源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的双创教育教学资源,完善“一站式”双创服务平台,加强对项目的后续跟踪和持续扶持,实现“科创融合”。
二、课程筑基,打造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阶段性需求,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通识启蒙—专业融合—实战提升”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一是夯实通识启蒙层。面向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重点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业兴趣、启蒙商业思维,夯实双创素质基础。二是融通专业融合层。面向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诸如“智能交通创新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与创业”“新材料技术与应用创业”等专业融合类课程或专题模块,引导学生基于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探索和创业实践。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紧密结合,开发更多具有交通特色的交叉融合课程和项目。三是强化实战提升层。面向有浓厚兴趣和初步项目的学生,开设创业融资、商业模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等进阶课程和实战训练营。邀请企业家、投资人、优秀校友担任导师,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路演、项目研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项目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学校年均培育“聚·交通”引领性高水平双创团队25个,承办、举办各级、各类训练营39期,有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实践动手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赋能,拓宽多元协同实践平台
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教育与实践贯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载体、平台作用,大力推进赛教融合。一是建强校内实践基地。高标准建设“亮·交通”“智·交通”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工作场地、设备工具、技术支持等服务,成功培育一批涉及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型、成长型创业企业。二是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充分发挥学校在车辆技术、工程机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技园区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等;依托“返家乡”“三下乡”“百万大学生进社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联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深化竞赛促学促创。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等高水平赛事作为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校、省、国家三级竞赛组织体系,通过广泛动员、重点培育与专家辅导相结合,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显著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增强。近三年,学校累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204项、省级立项636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75项,获“挑战杯”系列竞赛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43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