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菏泽市巨野县:积极探索“和美乡土”劳动教育新模式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日期:2025-09-26 浏览

近年来,菏泽市巨野县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在立德、增智、强体、育美中的综合价值,聚力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全方位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积极探索“和美乡土”劳动教育新模式,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一、整合资源,系统构建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巨野县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课程融合”原则,拓展劳动实践场所,丰富劳动教育形态,构建贯通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全面盘活闲置资源。将全县23处闲置校舍改造升级为“麟州耕读园”“麒麟非遗坊”等特色劳动实践基地,开辟试验田160亩,配套建设农具博物馆、非遗工坊42个,年均接待学生超过10万人次。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校内边角地、楼顶及连廊空间,建成65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现“班班有田、人人有岗”。二是积极拓展社会课堂。与县博物馆、书画院、农业示范园等22家单位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涵盖农业体验、非遗传承、工业认知等主题的研学路线28条,年均组织校外劳动520场,覆盖师生2.6万人。三是系统开发课程资源。与高校合作开发《石榴红了》《牡丹花开》《大国粮食》3本校本读物,推行“1+N”课时模式,确保中小学每周1节劳动课加多次实践活动。

二、汇聚力量,智慧赋能劳动教育高效实施

巨野县积极构建“专职+兼职+志愿者”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全力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师资保障。一是组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石榴红了”志愿服务中心,组建青年宣讲、艺术体验、书法教学等1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课程630场,服务师生7800人次。二是聘请校外辅导员。聘请140名非遗传承人、农业专家、农民画家等校外劳动辅导员,开设石刻、泥塑、剪纸等体验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三是推动社团全覆盖。支持学生自发组建种植、手工、敬老、环保等类型社团680个,年均开展活动4000余次,参与超过8万人次,实现“人人有社团、周周有活动”,使社团成为延伸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四是建设智能管理平台。开发县级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基地、课程、活动的“菜单式”选课与“一键式”派单,精准规划不同学段、季节的主题研学路线,平台已累计规划开展活动960余场,惠及学生3.6万人次。

三、创新评价,完善激励与成长记录机制

巨野县积极构建科学多元、导向清晰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引导功能,完善全过程记录方式,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有效,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健全综合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成果”双线并行和“自评+互评+师评+家评”四方协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全面评估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方面的表现与进步。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劳动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其参与的劳动项目类型、累计时长、阶段性成果及个人反思等内容,实现对劳动成长轨迹的完整跟踪。二是建设电子档案系统。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全县每名学生定制“劳动成长电子档案”,实时精准记录劳动过程、技能认证、服务评价、荣誉获奖等多项信息,实现“一生一档、动态更新、全程可溯”的现代化管理,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真实、全面、高效的数据支撑。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将劳动素养全面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并作为评优评先、毕业认定和升学推荐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已累计评选“劳动教育模范班级”426个、“劳动实践之星”5200余名,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生动力,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实践”的浓厚氛围。

四、塑造品牌,讲好“和美乡土”巨野故事

巨野县注重提炼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全力打造“和美乡土”劳动教育品牌,扩大辐射影响,推动品牌建设与内涵提升相互促进,讲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故事。一是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联合省内高校举办“黄河边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论坛,搭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高度合作与融合发展的桥梁,网络直播观看量超200万人次。二是推动节庆活动育人。打造“麟州耕读节”“牡丹插秧节”“非遗文化周”等节庆品牌,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吸引市内外师生交流研学3100余人次。三是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系统总结劳动教育组织实施、资源整合、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凝练成“和美乡土”劳动教育模式,相关案例入选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成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