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铜陵市创新课堂建设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破界”课堂育新人

来源:铜陵市教育局 日期:2025-05-19 浏览

日前,铜陵市第一中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封东来以《爱上物理的十个理由》为题,以自身科研经历为脉络,将深奥的物理知识与趣味故事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了科学探索的神秘面纱。

这场由院士讲授的“超级课堂”,正是铜陵市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最生动的学习体验送到学生身边。

近年来,铜陵市始终将课堂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阵地,以“高质量课堂”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其中,该市第一中学的“桂山书院大讲堂”便是重要实践平台之一,目前该大讲堂成功举办三十八期。从院士专家的前沿科普,到行业精英的实践分享,“桂山书院大讲堂”以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当科学之光点亮求知殿堂,人文之美也在实践课堂中绽放光彩。日前,该市第三中学高一(16)班学生走进当地永泉小镇,以脚步丈量土地,开启行走思政课堂。古巷间,全国人大代表尹志平向围聚的学生讲述履职故事,分享议案背后的民生关切。同学们从中深刻领悟人大代表“为民发声”的责任担当,以及政府推动文旅事业发展的努力。行走中,大家观察小镇风貌、聆听讲解,结合所见所学模拟人大代表建言献策,围绕文旅发展、民生改善等议题展开思维碰撞,既深化了思政认知,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而在该市第三中学的艺术教室里,一堂充满创意的实践课同样精彩——该校与市五中联合举办的沙画艺术课程《铜陵文化·沙画传情》,以本地文化为魂、以沙为媒,将沙画技法与铜陵铜、诗、山三大文化符号深度融合。学生们用流沙勾勒出青铜古器的厚重、长江诗韵的灵秀、浮山石刻的沧桑,在指尖流转间完成了对家乡文化的艺术诠释。“这种校际联动、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唤醒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该校外联科科长余徐刚说。

在跨学科融合的赛道上,铜陵市各校同样步履不停。日前,在该市第十中学举办的“STEAM理念下初中信息科技跨学科实践”专题研讨活动中,“校园在线数字气象站的搭建”课堂让学生化身科技达人,运用编程技术调试传感器,将地理知识转化为气象实践。“制作低碳生活宣传小报”课堂则串联起语文、生物、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借助AI技术实现从知识整合到创意表达的飞跃。“这些实践不仅打破学科壁垒,更构建起‘问题驱动、技术赋能’的新型教学范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该市教科所信息科技教研员何立松表示。

为进一步提升课堂质量,铜陵市还鼓励各学校大胆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推行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课堂,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铜陵市的课堂改革既有创新的活力,又不失育人的温度,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