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江西省聚焦“三个度”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

来源:教育部 日期:2025-11-03 浏览

江西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立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发展契合度、生态聚集度、内涵更新度,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一、聚焦发展契合度,健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一)加强系统设计。印发《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等文件,通过“需求牵引增急需紧缺、关停并转减低质过剩、交叉融合扩创新生态、特色强化促内涵更新”协同推进,持续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发布《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紧缺人才目录》《服务江西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引导性学科专业设置指南》2份清单,涉及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学科专业129个。近三年新增急需紧缺本科专业点201个、高职专业点591个,改造提升学科专业270个。

(二)强化省级统筹。围绕全省产业布局,省级层面绘制“行业产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关系图谱,明确省重点行业产业对应的高校和学科专业;指导高校绘制“学科专业—行业产业—区域市县”关系图谱,明确每所高校每个学科专业服务支撑的产业和区域方向。开展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改革试点,发布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转专业率等清单,强化高校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匹配度。严格执行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和分学科分专业招生计划调控备案制度,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三)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全省重点产业链,组织服务同一产业链的高校建立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引导每所高校聚焦服务2个左右重点产业,每个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2个左右产教融合平台,每个专业建设2门以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至少1个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形成产教融合体系化育人资源。统筹推进省市和高校层面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将学科横向经费、社会服务收入作为省管高校综合考核和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赋能高校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

二、聚焦生态聚集度,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品牌

(一)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强化学科专业间的生态联系,引导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方向,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设置学科专业,集中资源建优建强优势或主干学科专业,促进学科集群设置、聚集发展。推动综合性高校围绕2—3个优势学科专业组建若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学科专业发展;行业类高校面向服务的行业领域建设1—2个行业主干学科专业,形成“主干学科专业+”或“+主干学科专业”的集群发展格局。

(二)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面向江西省未来产业,坚持跨学科、跨学校、跨界域和问题导向,布局5个省级学科交叉中心,遴选20余个学科交叉先导项目,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置28个校级学科交叉平台,建设150多门精品课程、34本教材和47个案例库,充实人才培养资源,提升交叉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在省级教改课题、规划教材、校企合作一流课程等项目评审中设立学科交叉赛道,探索教师在不同教学单位间双聘等灵活聘用办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成果归属、成果互认、工作考核、绩效发放机制改革,激励教师参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和交叉学科建设。

(三)增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统筹高校设置16个一级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学位点,并在现有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25个目录外交叉学科,在专业学位类别下自主设置具有交叉属性的专业领域,引导研究型高校积极申报1个目录外本科专业或增列目录内一级交叉学科学位点,打造一批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艺工融汇等特色鲜明的目录外本科新专业。

三、聚焦内涵更新度,提升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迭代升级学科专业内涵。超前研判未来科技和行业产业对知识能力素养的新要求,按照“经典学科寻找新问题、基础学科面向应用、传统学科交叉创新、普通学科加强在地研究”导向,推动高校对已有一届以上毕业生的学科专业内涵进行常态化更新,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长线学科专业,加强关键培养要素建设,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迭代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学科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推动学科专业深化内涵建设。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需求导向,分类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专项,打造有组织培养专门人才新范式,一体推进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反哺带动学科专业内涵更新的有效格局。围绕基础类学科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建立物理学、稀土化学、基础医学等8个培养基地;围绕应用类学科专业建设,及时响应行业产业需求,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专项,建设30个左右校企合作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推动高校联合重点科研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围绕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未来人才培养专项,瞄准未来10到15年的颠覆性技术培养未来技术创新人才,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自主培养同向同进。

(三)推动学科专业数智化更新。支持高校建设“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新模式,开设“通用+特色”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新工科系列数字教材,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强化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加快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迭代更新,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研水平,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向“智慧引领者”的能力跃迁,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学科专业迭代变革释放和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