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大力推动教师培养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强师为基。北京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以“强师工程”为统领,以“优师计划”为重点,着重从筑牢理想信念、创新育人范式、推进机制改革、开拓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发力,系统构建学校“四有”好老师培养体系,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一、铸魂固本,以理想信念引领教师成长新航向
(一)强化重要回信精神引领,坚定教育报国信念。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和给学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主流媒体宣传发声、推出《师之信》《鸿鹄向山林》系列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营造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成立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立青年报国志,筑教育强国梦”等主题宣讲活动50余次,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
(二)构建职业信念课程体系,强化教师身份认同。建设“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辅以案例教学、专题研讨与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引导未来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职业认同。举办“名师名校长讲坛”99期,举办“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邀请中小学名校长、一线优秀人民教师等面向师范生分享从教经验体会,涵盖专业学习、从教信念、职业发展等,以身边榜样传递从教信念。
(三)贯穿培育师范教育全程,厚植从教爱教情怀。科学编制“优师计划”招生安排,精准对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需求,优选乐教适教学子,五年来招生规模从首届400人增至每年800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从教情怀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体系化设计师范生入学教育、实践培育、日常管理、毕业课程等关键节点教育活动,创新“学院+书院+研究院”协同育人体系,500余名校内外导师护航指引。设立“四有”好老师教师奖励体系和校友奖励计划,开展榜样校友寻访活动,在教职工和校友中选树从教典范。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通过荣誉表彰、专项奖励金、职后培训等激励措施,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融通致新,以“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术融合”“三维融通”构建师范生培养新范式
(一)筑牢学科融通根基,涵养多学科赋能新动能。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持续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设立跨学科课程模块,构建“教育学+基础学科”双主线课程体系,融合通识与专业教育,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四门教师素养必修课,强化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加强理工科与人文社科教学协同,建设一批涵盖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教育、信息教育等跨学科教学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开设“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等模块化课程,夯实师范生综合素养。
(二)强化教学能力锻造,形成模块化实训新路径。打造覆盖城乡教学环境的“双实践”模式,强化校地协同合作,建设覆盖城市和县域的集中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90余个、暑期实践基地100余个,在脱贫县试点建设云端教育见习平台,有效提升当地教育资源质量。以北师大基础教育附属学校为依托,打造师范生实习实践的“第二校园”,增强能教善教的硬实力。积极开展师范生暑期教育实践,组成160余支实践队伍,组织前往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参加沉浸式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感知教育生态。
(三)深化智能技术融合,培育数字化教学新能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开发“人工智能+X”智慧课程、专业建设与新形态数字化教材,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垂类大模型项目建设;建立“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实验室,开展智能教学系统、教育大数据分析等教学研究,夯实智能教育基础资源。开展师范生AI素养提升行动,构建“基础素养—学科融合—创新应用”三级课程框架,建设AI教学实验室,支持虚实联动训练,构建场景化智能体,通过AI通识课程、学科AI案例教学与创新工作坊系统培养智能教育设计与实施能力,增强未来教师数字化胜任力。
三、育才弘道,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构筑师范人才培养新高地
(一)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机制。依托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谋划实施“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学校“强师工程”统筹推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性改革,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增设语文教育、外语教育、数学教育等学科教育二级学科方向,强化“多学科+教师教育”矩阵支撑作用。创新招生选拔机制,构建长周期、动态进出的遴选体系,精准选拔各学科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拓宽高层次教师人才培养路径。
(二)重构培养方案,打造一体贯通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育理念,组建“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系统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创新-研究赋能-技术融合”四维成长空间,注重师德涵养、学科根基、实践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实施“本博衔接”长周期培养与动态进出机制,以硕博培养层次为目标,分学段、一体化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着力培育既能深耕课堂又能引领变革的新时代卓越教师。
(三)汇聚优质队伍,协同赋能教师培养。构建“全师育人、全程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汇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全国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及学科名师,组建校内外专家联合育人团队,校内专家重点强化学生学业基础、学术能力、综合素养,校外专家深度指导学生一线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出台《师范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专项管理办法》,聚焦卓越师范专业建设标准,坚持目标引领和协同联动,持续构建卓越教师培养体系,系统推动优质资源有效整合与育人合力持续增强。
四、互鉴共进,以教育对外开放拓展教师培养新视野
(一)搭建全球教师发展平台,加强教师教育国际交流。成立全球教师发展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21家单位建设教师国际交流合作组织网络,举办国际教师研修活动,吸引50余国教师及留学生参与,推动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强化机制建设,制定学院整体规划,明确国际教师培养培训、国内教师赴外交流、国际教师智库建设等十大任务,夯实与各分中心协同联动机制,开展多项国际教师来华研究和国内教师赴海外交流活动,开辟国际交流新赛道。
(二)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网络,提升教师教育影响力。深化构建与国际高校、科研机构的校级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发起东亚教师教育联盟、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等,连续举办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国际性论坛会议,推动教师教育领域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强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机制性合作,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倡议成立中非教师教育中心,启动“非洲女童数字教育合作项目”,研制相关国际标准,为全球教育合作和教师发展贡献力量。
(三)推进教师培养研学交流,开拓师范生国际视野。积极与港澳和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重点实施“优师计划”专项交换生项目和港澳实践研学项目等,为师范生提供实地教学观摩、考察学习和免学费交换学习机会。设立定向师范生海外教学实习项目和专项基金,建设一批师范生海外优秀中小学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北师大—剑桥海外中小学教学实习项目,遴选优秀师范生赴海外中小学开展教学实习,助力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深化国内外教育认知,提升师范生国际视野和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