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探索“五育融合”区域推进新路径 探索走出一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4年之内,全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了34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近视率整体下降了7个百分点以上,这是铜陵市区域推进“五育融合”以来取得的最直接的成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是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作为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智轻德”“疏于实践”“评价单一”等问题,铜陵市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以系统化思维破解育人瓶颈,扎实推进“两个实验区”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五育融合”为特征、具有铜陵特色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系统推进:擘画“五育融合”新蓝图
“五育融合”是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紧密融合,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和学段,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路径。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现辖一县三区,总人口175万,全市有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384 所,在校学生16.58万人,各类教职员工1.62万人。铜陵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本世纪之初,为破解“择校热”难题,创造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2015年,在安徽省率先推行“阳光分班”改革,被中央改革办作为改革案例向全国推介。“两个实验区”建设启动以来,铜陵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组织体系、激励体系、评价体系改革入手,创新“五育融合”机制,着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工作。铜陵市教育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领导小组,连续4年将实验区建设写入市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将“两个实验区”建设一体谋划、同频推进。
完善制度保障,统筹协调推进实验区建设。铜陵市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具体举措、保障措施等。如全市稳步推进党建品牌领航工程、立德树人强基工程、教育评价改革工程等“九大工程”,以及开展”三亮一创“党建活动、组织跨县区结对帮扶、制定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任务清单等26项具体举措;出台“五大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五育融合”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单项特色”与“综合改革”同步突破。
探索“市县结合”,从县域“小循环”走向市域“大协同”。铜陵市探索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通过优化学校布局、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统一质量监测评价等举措,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办学格局由县域“小循环”向市域”大协同”转变。坚持以“五育融合”为素质教育引擎,以思政“一核”定方向,德育、智育“两翼”强动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三支撑”夯根基,形成“一核两翼三支撑”“五育融合”工作体系。
锚定关键问题,培育“五育融合”品牌学校。铜陵市锚定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启动实施“五育融合”实验学校建设工作,科学设定建设标准(如学校办学要素保障、学生五育发展实地测评、“五育融合”实施成效等特色指标),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特色发展、能动发展。市级财政每年配套200万专项资金,用3年时间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五育融合”品牌学校。目前,全市共有4所全国文明校园、1所全国书香校园、4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
创新五维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顽疾。“五育”是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整体审视,唯有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得更远。铜陵市率先建立德智体美劳五维评价体系,同步改革教师评价、优化学校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育人成效,将融通式教学生态、多元育人环境、家校社协同等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学校从“育分”转向“育人”。以市为单位系统性打造师生广泛参与的“五育融合”活动载体,常态化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年分别开展一次思政课大研讨、教师业务大练兵、学生体质健康大比武、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劳动素养大赛。构建“市-县(区)-校”三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闭环,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
深耕课堂:筑牢“培根铸魂”主阵地
铜陵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打破“五育”间的壁垒,以融通式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五育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深度渗透与有机统一。
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研发区域共享精品课程包。课程是打好立德树人底色的基础。铜陵市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融通性,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实现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
铜陵市开发特色融合课程群,立足本土文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研发推广地方德育课程、创新素养课程、阳光体育课程、美育浸润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五大类区域共享精品课程包。例如:开发融合五育的“青铜文化探究”“科学素养培育实践”“传统体育项目创编”等跨学科主题融合课程。构建富有市域特色的五育生态圈,强化实践性课程建设,依托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涵盖红色教育、工业认知、现代农业、非遗传承等模块的“行走的课堂”系列研学实践课程,面向全市中小学分学段实施,拓展学生学习场域,强化实践体验。
创新实施“浸润式”教学,营造浸润式学习场域。铜陵市印发《铜陵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教学管理体系,统一规范备课、授课、作业、评价等教学全流程,切实抬高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基准线”。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结才能有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浸润式真实情境是触发儿童主动联结学习的重要前提。铜陵市深化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推广基于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深度参与中实现全面发展。
学校利用VR/AR技术模拟历史场景、科学实验;在音乐、美术课中引入戏剧表演、艺术工坊;在体育课中融入东乡武术、五禽戏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劳动课中设置“出力又出汗”的真实生产任务,建立“每周一课+每年一周+每学段一期”实践机制,不断拓展“五育融合”的路径。
铜陵市出台《铜陵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谋划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建成覆盖全市的“铜陵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汇聚海量优质“五育融合”教学资源,并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质量分析和评价模型,营造数字化支撑的浸润式学习场域,推动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
锻造“复合型”教师队伍,实施“铜有强师”行动计划。教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水平的基准。我们要有效实施融合型课程和浸润式教学,必须要有一支具备融合育人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铜陵市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强师铸魂,大力实施“铜有强师”行动计划,将“五育融合”理念与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学校管理干部任职和“年轻干部成长营”课程。
铜陵市创新教研组织形式,实施教研基地校建设,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融合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研讨、跨学科听评课等活动。实施新教师三年提升计划,构建“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骨干”的阶梯培养体系,建立“亮相课-汇报课-展示课”三级进阶机制,将“五育融合”能力作为新教师培养的核心指标,依托“校-县(区)-市”三级联动机制促进教师加速成长。
多线联动:构建“协同育人”多场域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铜陵市坚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场域协同育人,打造目标同向、作用互补、资源联通的全环境育人共同体。
夯实家庭育人基础引导家长关注“五育“内容。构建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铜陵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铜陵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工作方案》,成立“家校社共育联盟”,构建以学校为圆心、区域为主体、资源为纽带的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将每年9月定为“教联体协同育人活动月”,并依托社区教育中心、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家庭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点带面、全市布局,构建覆盖成长全周期的“教联体”支持体系。
铜陵市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100%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站”建设全域覆盖;完善家访制度,推广“线上+线下”家长会模式;大力实施“传育立行”工程,每年开展各类“智慧父母大讲堂”巡讲近百场,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和心理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在家庭生活中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实施阳光心理呵护成长行动,打造全市首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电视广播节目《阳光少年》,运用“声屏报网端”全方位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每年推出专题节目100余期,引导家长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近年来,铜陵市连续两年有学生当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拓展社会育人空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铜陵市用好社会大课堂,滋养思政教育“小课堂”,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全市成立覆盖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发“百名思政教师百堂党史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品牌课程,绘制“铜陵红色资源地图”,依托江南解放第一城、渡江战役登陆地等66个实践教育基地,将思政教育的阵地延伸至社会各领域。
为提升实践育人成效,铜陵市开发五大模块100多门实践课程和六大主题研学课程以及42条精品研学线路,每年组织数万名青少年学生参与“行走中的课堂”研学实践教育,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精心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市级“五育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全市建设了48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就近就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假期托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枞阳县依托“乡贤理事会”,邀请退休教师、文化传承人等参与乡村学校课后服务。
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以城市精神浸润学生心灵。以文化人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桐城派文化发源地,铜陵市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用好用活铜陵独特的铜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铜工业遗产等,为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奠定了良好基础。铜陵市大力宣传“古朴厚重、熔旧铸新”的铜都精神,将城市历史文脉、先进模范事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活动,弘扬城市精神,浸润学生心灵。创作《铜娃说铜都》等地方文化读本,开展“铜陵故事我来讲”等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彰显育人特色,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办学理念,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常态化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劳动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艺术节”“花衣裳节”等展演舞台,实现“班班有活动、人人能出彩”,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机会。优化校园环境,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注重强化校园建筑、景观、设施的育人内涵,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处景都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走得远。
近年来,铜陵市从“零择校”促进教育公平,到“五育融合”重塑育人生态,始终以改革排头兵的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区域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