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教学质量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日期:2025-09-25 浏览

山东中医药大学秉承“大医精诚、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原则,持续优化质量治理手段与路径,融合数智技术升级质量监测平台,系统构建“文化驱动—体系贯通—数智赋能”三位一体的质量体系,有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一、理念重塑,厚植质量文化根基

学校以理念革新引领质量文化建设,系统推动质量治理理念转变,全面激活育人内生动力。一是从“管理本位”转向“学生中心”,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健全学生治理组织机构,设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创办《教学窗》期刊,开设学业咨询室,搭建常态化师生交流平台,切实让学生成为质量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二是从“投入导向”转向“产出导向”,将质量关注点从师资、设备等资源投入,转向学生的能力达成与职业胜任力,构建以毕业要求达成为导向的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完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三是从“被动应对”转向“持续改进”,制定《质量文化公约》,定期举办“质量主题月”“教学反思会”等活动,厚植“大医精诚、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根基,激发师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激励引导,设立教师发展中心、10个名师工作室和16个教学咨询团队,推行“名校助课”支持教师国内外进修,构建“教学新秀—菁英—名师”三级荣誉体系,将教学质量、学生能力达成度、社会满意度与绩效评价、职称晋升相结合,为师生质量改进提供支持,激发主动参与质量建设的积极性。

二、体系创新,打造全周期质量链条

学校以体系创新推进质量治理手段与路径建设,构建“组织决策、目标标准、资源支持、监测评价、反馈改进”五大系统,形成覆盖教学全环节、人才培养全周期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搭建强监测组织。建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责、职能处室牵头、学院和教师为主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参与的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测组织体系。聘请资深教育教学专家,建强校院二级教学督导队伍。二是制定全环节标准。以毕业要求达成为导向,制定15个中医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编写311门教学大纲,编制涵盖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第二课堂、学业考核5个环节、16个关键点的《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提供运行与评价遵循。三是实施全过程评价。在理论教学推行基于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实验实训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考核),实习见习开展迷你临床演练评价(Mini - CEX评价),第二课堂实施成果学分认定,学业考核实施“基础-临床-毕业”三阶段综合考核。同时,构建从招生到就业的全链条评价体系,定期发布核心能力达成度、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等报告,动态优化培养过程。

三、数智赋能,创建精准监测模式

学校推动数智技术与质量监测深度融合,推动质量治理从“经验判断”向“精准决策”升级。一是引进数智赋能的质量监测平台。包含可视化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在线评价两大模块,可实现智慧教室综合信息管理、教学过程评估、视频资源管理等核心功能,已覆盖长清、国际医学中心、千佛山三大校区的238间智能感知教室、实验室,支持跨校区教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深度分析。二是建设大数据驱动的学业评价系统。包含题库建设、试卷云流转、云阅卷、成绩分析等模块,支持360门课程建设网络试题库,满足师生线上日常测验练习与线上考试需求,实现对日常测验练习、考试数据的详实采集,形成个性化的成绩分析报告,为教育决策提供必要数据。三是实现精准反馈改进。依托“督导-同行-学生-人工智能”多源评价数据,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平台生成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为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系统支持动态监测与即时干预,可按需随时生成《教学质量监测反馈单》,定期发布《教学质量信息简报》,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持续推动教学质量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