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业学院以手机“微镜头”撬动思政“大课堂”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
黑龙江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我心中的思政课”微视频创作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创作+调研+传播”三维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中深化理论认知,在田野调查中感受时代脉搏,探索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路径。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创作”:微视频激活课堂参与新动能。区别于传统理论课堂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学校以“微视频创作”为抓手,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创作选题库,涵盖“红色地标寻访”“历史事件再现”等创作主题。学生以5-8人小组为单位,通过“选题申报—田野调研—剧本打磨—教师指导—拍摄剪辑”等流程完成作品。通过实践环节视频拍摄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理论课堂参与度,实现实践环节基本全员参与。录制视频的同时,学生也参与评分,直观感受实践环节取得成果,用镜头拉近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距离。
从“书本学”到“实地研”: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鲜活起来。利用暑期时间,组建“新时代·新思想”调研团,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主题,分赴黑龙江垦区等地开展调研志愿活动。在教学设计上,学校构建“理论导学—问题链设计—田野验证—成果转化”闭环:教师提前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脱贫攻坚与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质区别”等开放性命题,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通过访谈、问卷、跟岗体验等方式收集素材资料,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记录视频等成果。利用学生生源来自不同省市地的先天条件,设置与学生家乡发展、反应时代变革相关的主题开展调研,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实际生活,真正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
从“单点突破”到“多维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为破解实践教学“资源散、落地难”的痛点,学校创新打造“1+N”协同机制:“1”指思政课教师担任项目导师,全程指导创作与调研;“N”即联动学校宣传部、校团委、地方博物馆等多方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作空间与平台,帮助学生协调实践环节。学校还组建青年师生宣讲团,深入各学院、班级、寝室,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理论宣讲,展示实践环节成果。
经过教学实践探索,黑龙江工业学院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三融合”机制:主体融合,打破师生界限,构建“共同创作、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时空融合,打通课内课外,形成“教室—社会—网络”立体化教学场域;效能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衔接,实现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把笔杆换成镜头,让理论照进现实”的创新实践,书写了学校新时代思政育人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