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系统化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3-09-22 浏览

  肖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一体推进。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再到“产教城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适应性、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产教城一体化是产教融合的高级形态,是中国特色产教融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单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施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难度大幅增加,迫切需要一种更加集约、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抱团取暖、组团发展。职业教育要求人才培养精准的有效供给,而目前产教融合不深,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脱节、教学空间与工作场所较为割裂,无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这个角度而言,产教城一体化发展,能够在更广领域、更多层面上促进教育和产业的集聚联合,实现城市教育、产业要素有效聚集,促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匹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融通,使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对接、互利共生,实现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集约增效、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因此,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做强教育,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也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职业院校,要扎根城市、汇入产业,把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与建设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同步、空间融合、平台共建、资源整合、机制共商”五位一体,系统化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

  规划同步、产教匹配。要同步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和教育发展,推动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与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建设等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与城市建设相适应、与产业升级相匹配、与职业院校建设布局相衔接,进一步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分布,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实现职业教育差别化、错位化特色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综合考量人口、产业、教育状况,兼顾公平与效率,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学校要创新嵌入园区的办学模式,主动把办学延伸到产业园区,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把教学场所拓展到工作场所,“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创”一体,“岗课赛证”融合,培养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引企入校人才共育,推动职业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刀真枪项目中实做,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要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由“链主”企业、职业院校联合牵头,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联盟,联合开展产教布局优化、急需人才培养、短板技术攻关,全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要共建科研服务平台,针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聚集政校企行资源,围绕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引导职业院校锚定服务需求的科研方向,融入产业的技术进步链条、融入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融入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既要为推进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实现高职教育知识技术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统筹、协商共治。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政校企行共同参与、协商共治的机制,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投入职业教育。进一步激发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活力。另外,加强产教融合理论研究,提升职业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每年发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提炼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果和模式。

  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教育一家的责任,更需要在推进多元主体办学、促进地方交流互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走深走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