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标语背后的中国力量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远铭记党和政府恩情”的红底白字条幅,挂满了各个新落成的居民小区、学校和医院。
十年虽转身一瞬,但是,这些曾在汶川地震灾区随处可见的标语,还时常会在我的脑海里复现。
汶川,成了我这十年挥之不去的记忆。在这里,历史再现了一个民族的奋起;同样是在这里,它记录了每一个因汶川而结缘的人的成长!
震后,我们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前线;震后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我们一次次重返灾区。
每一次重返,都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
每一次重返,都是一次历久弥新的再认识。
在地震袭来之时,有些人曾断言,灾区至少需要30年才能恢复到震前水平。然而,中国却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打破了这个断言!
在我们一次次重返汶川的旅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即便在许多极重灾区,无论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建设、交通通讯,还是环境生态,都实现了一次巨大跨越。灾区许多同志评价说:我们至少比震前平均进步了20年!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希望!
记得震后两周年我们重返地震灾区时,正值暑期,但彼时的北川县擂鼓镇,一片繁忙景象。当年的废墟早已不在。小镇的高地上,崭新的擂鼓八一中学建筑群,沿着地势起伏,错落有致,甚是显眼。红底白字的“铁军为我修房子,我们精心育孩子”条幅,高高地挂在学校办公楼上。
“今天的擂鼓镇彻底变了,几十年来,这里的老百姓就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学校。现在,家长们送孩子来学校,再忙,也要在校园里溜达一圈才肯离去。”见到我们时,校长陈仕斌喜悦地说:“走进汶川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昔日故园断肠处,而今日夜柳条新。持续几年的重返汶川,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萝卜寨村的炊烟又起,吉娜羌寨展露新容,映秀小学书声琅琅,新北川中学如期投入使用,一座座新校舍从废墟上拔地而起,纵贯什邡的广青路全线贯通,灾区铁路、公路全面修复,阿坝铝厂产能倍增,东汽新厂区全面投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多难兴邦、走向复兴的精神力和行动力!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2日第2版 版名: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刊
